从2012年危机高峰期起,衡量欧元区金融分化和相关收支流量的最优指标——目标货币平衡量下降了25%,达2850亿欧元。
二是支付体系发展与市场化、国际化的关系日趋紧密,市场化、国际化对支付体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力逐步加大。预付卡、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也各有发挥其功能的主战场。
即使随着未来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支付清算系统、支付工具仍将发生各种演变,但根据其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性确定监管能级,仍将是确保支付清算行业富有弹性的一项基本原则。比较而言,支付工具体系以及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的发展相对滞后。三是支付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均衡和协调发展将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122个国家中,零售支付系统创新的主要目标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支付便利(41个国家,下同)、减少现金(18)、加速处理流程(15)、提高安全性(13)、金融普惠(9)。第一,以支付便利和安全为主要目标,推动零售支付系统创新,服务于消费便利和扩大内需。
从均衡、协调发展支付体系各组成部分的考虑来看,未来中央银行推进支付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工作重点可逐步从金融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向支付结算法规制度完善、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以及支付结算监管效率提高等方面倾斜。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带动了账户的开立和普及,而账户普及程度是衡量金融普惠程度的重要判断标准。回溯日本经济转型过程中资产泡沫产生和破灭的历史,我们得到的启示主要是:经济转型期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就可能在盲目乐观的情绪之下出台各种刺激经济的政策。
石油危机大大增加了西方大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开始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因为对于银行来说,永久低利率就意味着永久贷款难。尽管企业业绩持续好转,但仍不足以支撑地价和股价的暴涨。
第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经济的转型期。1989年1月和4月再度上调利率达到4.5%,摆脱了超低利率及其影响。
日本央行认为,一旦加息,就将加剧日本的贸易顺差,净资产也难以向海外回流,进而导致美元汇率暴跌和世界金融市场危机。中国目前的国内外环境比当年的日本要复杂得多,在政策制订和操作上,更要注意把握好定位,正确引导市场预期。1985年9月至1986年8月的一年之内,美联储四次下调法定利率(从7.5%降至5.5%)。1986年日本GDP增速由上年的6.33%下滑到2.83%,史称升值萧条。
原有依靠廉价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和土地,通过高强度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增速下滑是必然的结果。美国为改变对日本和欧洲出口大幅度赤字的局面,强压日元和欧元兑美元升值。由于担心资金难以投放,银行大量购入土地、股票和高级艺术品。但日本国内社会仍然自信心满满,认为日本模式不可战胜,可以用政策扭转经济颓势。
这次危机中,美国的工业产出下降了14%,日本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明显放慢。资金突然从纽约市场涌向海外。
日本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的资产泡沫,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和金融市场波动相关。但是在日本,由于担心日元继续升值影响经济 (1988年5月达到1美元兑120日元),央行迟迟不敢出手调整利率。
为应对通胀,日本央行再次加息0.75%使基准利率达到6%。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中国的几点有益启示。而日本政府为抑制高物价采取的紧缩政策,又抑制了国内需求,造成大量行业过剩和失业。第三,外部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会后,各国开始实施协调干预(即卖出美元买入本国货币)。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下一步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放松行政管制,推动市场竞争。
证券公司相信 永久低利率神话,劝诱客户购买股票。同时,要在推进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强化金融监督,防止出现监管空白,逐步减少乃至消除国家的隐性担保。
至1985年底,利差缩小到4个百分点,1986年夏又进一步缩小到2个百分点。在泡沫经济时期,证券公司和银行起到了助推作用。
第二产业增速迅速放缓、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从中央银行方面看,原来对经济过热的担心也被危机而冲淡,在政策操作上进一步纵容了景气加速上行。
中国入世之后,与全球经济的关联度不断加深。日本中央银行还准备在年底前上调基准利率以避免金融缓和过度。避免因金融机构的盲目竞争和滥用国家信用造成风险积聚,催生资产泡沫。1987年日本经济复苏,恰在此时,日本国内经济政策目标与国际政策协调目标之间出现了深刻的矛盾:按照卢浮宫协议,日本须继续坚持协调降息的方针。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转型期简要回顾 二战后,日本曾出现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前,GDP年均增速达到10%。可是市场仍然坚信永久低利率神话,认为只要美联储下调利率,日本央行马上会紧跟着下调利率。
但是不幸的是,1987年10月19日美国纽约证券市场爆发了黑色星期一,股票和债券价格同时暴跌,金融市场利率跳升,美元加速贬值进入1美元兑130日元区间。在这样的氛围之下,用伪造证书担保融资、对个人超出常理的巨额融资事件频有发生。
同时客户只要以土地或股票担保,就可以投放信贷而忽略对资金用途和安全性的审查。历史证明,当经济以超出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奔跑时,发生资产泡沫乃至成为泡沫经济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1988—1990年的三年内,东京、大阪、名古屋周边地价上涨了2—2.5倍。由于短期内就消除了恐慌,危机对市场预期的打击很小,使得各国央行的同步降息对刺激景气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上述神话破灭于1990年年初。
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的中国经济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十分相似:设备投资大幅下降、基础设施投资高峰期已过、房地产投资好景不再。其重要原因,是联邦德国及时进行了宏观政策调整。
1974—1984年期间,日本的GDP平均增速降至4%。果然,从1990年1月起日经指数开始暴跌(至同年4月跌至29000点)。
这种氛围之下,日本政府不惜采取非常规手段(不适当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金融机构也利用国家信用恣意妄为,放松了风险管控。
© 1996 - 2019 穷鼠啮狸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木匠周